“超 女” 之 “超”——冷眼看超女

董晓明
 

 
   

      
        
 从张含韵的迅速飙红,到张靓颖、何洁的走俏荧频,再到李宇春、周笔畅的高调曝光,短短两年多时间,“超级女声”以疾风暴雨之势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超女”也因此成为了时下的流行语之一。随着“超女”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开始逐渐地将目光集中于这一新兴的流行群体。“超女”到底是什么?“超女”为何能够在短短两年时间取得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超女”成功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要解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必须先从“超女”的形成开始看起。

        “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只要喜爱唱歌并年满16周岁的女性(没有年龄上限),均可报名参加”——这就是第一届“超级女声”报名章程上最吸引人的字眼。没有年龄限制、没有唱法限制、没有地域差别,这就意味着全国各地所有的适龄女孩,只要你想唱歌,只要你想出名,大家均有机会!面对唾手可得的出名机会,年轻女孩们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而且是全国性的)!所以在刚刚举办第一届“超女”时就出现了全国性的报名热潮便不足为奇了。现在的女孩子,有几个不想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有多少不希望尽快成为“小燕子”一类的明星?于是乎,成都唱区、广州唱区……随着几大唱区的大海选风风火火地紧锣密鼓,好戏开始了。来自不同家庭、不同身份与不同背景的女孩子,唱的、跳的、喊的、叫的、又唱又跳的、又跳又叫的……有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看似个“金蛇狂舞,龙争虎斗”,观众们在掌声与嘘声中、从笑破肚皮到恶心不止的情绪跌宕中得到了此前少有的兴奋与快感,体会到了一般娱乐节目中难得的精彩与欢乐,“超女”主要受众的娱乐心理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同时,观众的互动参与更是通过发手机短信支持自己喜爱的女孩等方式将场下的观众拉到了大海选的最前沿,这也因此使得大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群)大呼过瘾。互动参与、娱乐搞笑,是“超女”活动招徕眼球的主要法宝。正如其它产生过成功的社会影响力的任何活动一样,“超女”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且不可告人的商业秘密与心理操控。要想了解这背后的商业秘密,我们要看“超女”主办方湖南卫视的动作与脑筋了。

        作为目前国内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之一,电视节目对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休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湖南卫视正是抓住了这一连接全社会的重要窗口,借助湖南卫视已经形成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对“超女”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带着几乎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出名诱惑,通过电视节目这一电视台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大肆鼓噪,“超女”活动怎能不会在全国范围内“一呼百应”?几乎零成本的广告投入,几乎最为彻底的宣传与鼓噪,广告迅速响遍大江南北;面对近在咫尺的成功机会,面对立即便可摇身成为“明星”的诱惑,女孩子们的近乎疯狂便不足为奇了。通过“超女”的全国性选拔,湖南卫视便自然地借助“超女”活动更进一步地提高了自身的国内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对电视台自身开设的电视节目进行宣传并收到奇效,既使得“超女”活动名噪至今,又扩大了湖南卫视自身的形象,这“一箭双雕”之举的精妙之处便在于湖南卫视在同一个活动中同时抓住了电视观众与参赛女孩的不同需要并以宣传方式为引线把这两者巧妙地连接在了一起。那电视机前的观众与电视机里的参赛女孩各自想的分别是什么呢?湖南卫视又究竟运用了什么手腕才将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不同需要联系在一起了呢?

        我们先来看人数最多也最杂的观众群体的态度。尽管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选择与态度各不相同,但是选择了“超女”节目的人们所持不外乎三种态度:趋之若鹜、看看热闹与横眉怒对。当然前者所占比例最大,影响也最为明显。这里先且不说持后两种观点的人是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来看待“超女”现象,单说“趋之若鹜”型受众,正是这异常庞大的受众群将“超女”一次次传遍街头巷尾。他们的存在使得湖南卫视手中至关重要的一张牌——“大众娱乐”显得格外显眼。这张“大众娱乐”牌一出手,“娱乐大众”们便自然而然地高兴起来:这下又有乐子看了!当然仅有这一张牌是远远不够的,更为致命的王牌还在于能够创造出为女孩子出名的环境与条件——这是目前几乎所有女孩子的梦想!要知道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繁若晨星,大众娱乐节目不仅为湖南卫视所独有,所以能够将“娱乐大众”们聚拢到湖南卫视的关键之举还在于“大众娱乐”牌与“迅速出名”牌同时出手,这样一来受众方(“娱乐大众”)与参赛方(“超级女声”)各取所需,主办方坐收渔利。对于“超女”,借助活动本身参赛方与受众方的双向互动,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为“超女”们挣足了人气;对于“娱乐大众”们,以“超女”之“娱”乐“超女”,其乐融融;对于主办方湖南卫视,宣传赚钱两不误,这是多么高妙的算盘!“超女”之“超”,可见一斑。

        我们已经很难计算湖南卫视在“超女”活动中到底赚了多少眼球与钞票——即便具体数字无从知晓,庞大的数位便足以说明问题。商业上的辉煌成就使得“超女”成功法则可以算得上当代经济发展策略中的经典范例。湖南卫视的成功即在于能够在大众娱乐需求与大众出名需要两者中间“左右逢源”,同时准确地利用了人们爱慕虚荣的本性——“以‘艺术’的名义娱乐、成名、发财”。由此便引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艺术”在“超女”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到底有多少?这一问题发人深思。其实,从“超女”活动报名初始,从“不分唱法”这一条中就可明显看出“艺术”(不管是演唱艺术还是表现艺术)本身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后的层层筛选中,评委们观点的不统一,互动参与中的众说纷纭,更是使得“艺术”这一幌子显得摇摇欲坠,到了总决赛阶段,参赛女孩的表现彻底还原了“艺术”这个招牌在此次活动中“皇帝新衣”的真实身份。举个很简单的例子:除了稚嫩与浮躁,我们几乎不可能从张含韵的嗓音中体味到任何艺术的气息。而唱功这一本来应属于“超女”的重要参选指标为何在张含韵身上不起作用了呢?由此观之,是不是“超女”的评价标准与衡量依据到底是什么?“艺术”在“超女”活动中的真实形象与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艺术”还是“非艺术”,这在“超女”活动中是一个问题!

        很显然,“超女”的评价标准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从实质上毫不客气地讲,“超女”的评价标准是混乱的!相貌清纯、能歌善舞、打扮奇异,甚至是卖弄风骚都从事实上列为了“超女”的评价标准。评价尺度的混乱直接形成了“超女”某种程度上的另类概念:凡是与平常女孩子不一样的女孩都是“超女”。这看似是对“超女”评价范围的扩大化,但是到目前为止,除此之外我们真的找不到对“超女”更合适的解释了。“超女”到底是什么?对于“超女”们,这可能是她们并不了解,即便了解得到也感觉无所谓的——因为自己已经出名了!她们的目的达到了!对她们来说这就足够了,还管什么“艺术”干啥?!其实,“艺术”在“超女”活动中本来就是一块主办方为参赛者与主办方自己准备的“遮羞布”。当这块与“皇帝的新衣”相同质料的小布用来为人们久已形成的功利思想、变态乃至疯狂的心理扭曲与梦想一步登天的小农意识这三“点”遮盖时,识时务的人们看到的只是拿文化当玩物的笑话。这是国人自己给自己开的且仅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玩笑(——外国没有“超女”)。这是我国的文化玩笑,更是我国的文化悲哀!以莫须有的幌子追求“精神上的胜利法”。历史经过了百年的轮回为我们重演了当代版的阿Q精神。原来我们从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起便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在经过了百年沧桑竟蜕变成了社会大众对文化艺术思想的普遍忽视甚至背弃。人们一如既往地追求感官上的一时刺激,一如既往地无视文化与艺术所能够带来的永恒魅力,在“超女”活动中甚至都丧失了“美女”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基本吸引力,使得一批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女孩子在人们的吹捧与吹嘘声中逐渐地演变成了“超女”。由于造成这种心理扭曲甚至变态倾向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超女”所形成的浮躁态势还将持续下去。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伦不类的“超女”在中国如此走红?

        我们应该承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反映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最主要表现便是人们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物质文明的发展鼓足了人们的腰包以后,如何支配人们的剩余劳动成果便日渐成为了百姓的心头大事,以至于“有钱了有钱了我不知道怎么去花”竟成为了风靡一时的手机铃声。当然,在买房买车等基本生活需要之外,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在日渐增长。而相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精神世界的陶冶与满足在很大程度上被普遍忽视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在享受着社会主义带来的各种优越条件的环境里娇生惯养,舒适的生活条件使得他们更是逐渐形成了不思进取的不良思想,整日沉溺在韩日港台的明星偶像们带来的歌舞升平之中。物极必反,当这种美女帅哥的长期泛滥达到一定程度后,审美疲劳便在青少年的内心慢慢滋长。而“超女”娱乐搞笑的选拔与淘汰在这一恰当的时机迎合了青少年的求新心态与叛逆心理。这样一来,广大青少年虽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人们却再次忽视了文化思想与艺术思维的培养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所起到的重要导向作用。纯粹的感官刺激只能引起一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而当尘埃落定,一切又复归于平常的时候,时间的流逝已经造成了一代人不可挽回的精神损失。这种由于青少年的集体无意识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由谁来承担责任?社会发展过于注重经济利益的现状造成了社会导向的“营养不良”,一方面是日益充盈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是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精神文化思想的普遍缺失甚至是缺损。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严重比例失衡经过二十年的逐渐积累终于在“超女”活动中体现出了不良的苗头。若照此以往,当一代代青少年在没有接受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的情况下便轻易地走向了社会,那么日积月累,人们在声色犬马之娱的环绕下无法自拔,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思想便会在不长的时间内逐渐消亡!不敢设想几百年后我们如果仅仅通过历史资料和历史图片才能看到华夏文明曾经的灿烂时会作何种感想。由此观之,“超女”的负面影响是小,“超女”所带来的连锁不良反应才是大!文化的缺失可能会对一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成不可挽回的历史缺憾,作为我本人来讲非常不愿意看到那一幕,但仅就个人之力又实在无法将任何微小的不良苗头制止,所以就个人陋见提出一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此类问题出现与继续蔓延的措施,希望有关部门机构和全社会各界能够引起足够重视:

        1. 政府应建立更为合理的青少年培养计划。不能仅仅把能否考上大学或名牌大学当作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与否的唯一尺度。现在社会上不仅仅需要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也同样需要在不同领域有专长的大批人才资源。这就需要国家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思维,在文艺体育等等诸多方面培养有天赋并有潜力的相关青少年人才;同时加大对青少年独立意识与艺术品位的培养力度,营造更为宽松与多元的学习环境,梯次逐渐提高青少年的整体文化与艺术修养,使我们国家的下一代能够在更为健康、良好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2. 社会各界应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合适的社会环境、正确的社会导向与宽松的思想空间。对那些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社会活动应予以积极鼓励;暴力、犯罪等社会丑恶现象应尽量避免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报道,以面对广大青少年产生误导作用。影视娱乐界应多做一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节目与活动寓教于乐,使得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记得上世纪中期美国人在制作动画片时经常将经典的古典音乐曲目作为背景音乐,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得到了艺术的熏陶。所以,诸如“超女”之类没有任何文化内涵的文艺娱乐节目应该尽量远离青少年的视线,以免对广大青少年的身心成长造成误导。

        3.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父母的教导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虽然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任何家长在培养下一代这一方面都不敢怠慢,但是如何让孩子们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等最基本的人生哲理,这在某种程度上将要比给孩子报多少辅导班,学多少乐器等等都重要的多且基本的多。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天赋与能力是有差别的,但是不能因此否认了培养孩子人格健全的重要性。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值得所有家长深思的。相信如果家长能够从根本上放弃了急功近利的小农思想意识,那么“超女”就不会吸引如此多的女孩子了。

        4. 加强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使得全社会上下都能够重视并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仅要依靠长期且深入地文化宣传与普及,人民群众自身更应该逐渐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我国是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曾经产生过令世界瞩目的艺术成就与艺术瑰宝,为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过突出的贡献。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也是我们更要学习和反思的。如何继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问题的解决都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单打独斗,更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群众的重视与支持。

        “超女”活动带来的商业效益是巨大且成功的,“超女”背后的文化缺失与由此引发的“链式反应”是危险且发人深思的。我们必须要在“超女”大红大紫的当下意识到如何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兼顾精神文化领域的建设,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精神文明的同步建设,使我国的社会发展在一个更加稳定的状态下持续下去;如何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让青少年能够在更为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如何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使得类似“超女”等借艺术之壳出名盈利的文化糟粕彻底丧失生存空间,是我们亟待反思与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操作议题。只要我们能够从根本上意识到文化体制与艺术培养建设的重要性,只要我们能够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个人修养与思想品质,“超女”等娱乐活动所带来的文化缺失与思想毒瘤便会逐渐消失,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

     

        来源:中国音乐评论网